我的收藏 訪問記錄 短消息
追尋時代發展融入冬奧籌辦
雅虎贊助網站載入中...
moyaodf
2021-5-25 18:02
# 1
北京白石橋東北角,首都體育館(簡稱首體)在此矗立了半個多世紀。翻開歷史長卷,首體的身影出現在新中國體育史的一幕幕經典畫面中:1971年中美乒乓球友誼賽、1981年男子冰球世錦賽、1990年北京亞運會、2008年北京奧運會……濃縮著新中國體育的發展變遷,也映射著社會發展、時代進步的歷史進程。

為迎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,首體經整修改造,已於日前亮相。外觀雖是舊時模樣,內部卻煥然一新,更環保、更舒適、更具科技感。走過53年曆史的首體,像一座橋樑,連接起中國體育的過去與未來。

見證歷史時刻

1968年,首都體育館從當時的北京西郊拔地而起。這座能容納1.8萬人的體育館成為當年北京的地標性建築之一。當年,從設計到施工,從材料到設備,都是自主完成。

1971年,田有年初中畢業後被分配到首都體育館工作。從服務員做起,到成為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滑雪部主任,田有年在這座體育館裡埋頭乾了40多年。“中國體育那些重要時刻,我幾乎都經歷了,就是沒在現場看到中美乒乓球友誼賽,有些遺憾。”田有年錯過的,是1971年那場“以小球轉動大球”的比賽。那一場“乒乓外交”,推動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歷史性進程,也加快了中國走向世界的腳步。

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,越來越多賽事在首體舉辦,首體成為中國與世界加強溝通、增進友誼的重要平台之一。

“首體承辦的第一個大型綜合性體育比賽是1990年亞運會。”田有年回憶說,當年在首體舉行了體操等項目的比賽,國內在辦賽方面也開始對標國際標準,不斷積累經驗。

50多年間,首體經歷了3次較大規模的改造:第一次是1990年北京亞運會前,場館在照明、音響等方面做了較大調整;第二次為了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,歷時兩年半的改造讓首體內部設施煥然一新,“環保”成為關鍵詞;2018年年底開始,為了迎接2022年北京冬奧會,首體第三次“閉關”改造,就此成為“雙奧場館”。從設計上看,改造後的首體是國內第一座實現夏、冬兩季項目轉換的體育館。位於場館中間的場地舖設活動地板,移開地板後,下層可作人工製冷冰場,舉辦冰上項目的賽事活動。

匯聚國人情懷

1971年,16歲的蘭立第一次到首體時,還是哈爾濱冰球二隊的一名小隊員,“那時滑冰都在室外的天然冰場,我們不明白體育館是怎麼凍冰的,一到館內覺得特別震撼。”

1981年,男子冰球世錦賽甲級C組比賽在首體舉行,當時的場景田有年記憶猶新:“看比賽的人特別多,連台階上都坐滿了人。”

首體南門外的幾個小門房是當年的售票處。每到賽事活動前夕,買票的人能排一兩百米。“大家的熱情非常高,還有人連夜排隊買票,比賽幾乎場場爆滿。”今年87歲的首體原工作人員楊素勤說。

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,首體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發展之路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,北京掀起了滑冰熱,首體開始對百姓開放。“首體是全國最早對公眾開放的體育館之一,冰場開放時非常火爆,高峰時能有上百人在滑冰。”田有年說。除此之外,首體還開始承接商業性體育賽事和文藝演出,又一次走在了國內體育場館前列。

在首體舉行的各類體育和文藝活動多了起來,當時,到首體看比賽成為北京市民時尚消遣之一。“那會兒花兩三毛錢在北京看一場國際比賽,是件非常不得了的事。”楊素勤說。

“從1986年起,首體用了5年時間從完全依靠國家財政撥款,實現了向自收自支的轉變。”田有年認為,對全國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來說,這是個有開創意義的探索。
引用

DIZSCUZ 5.5手機版
如有任何建議請電郵到[email protected]

Copyrights © 2002-11 Community Networks Limited. All Rights Reserved.
Processed in 0.025505 second(s), 4 queries , Gzip enabled